外国人为什么喜欢在中国看病?

2018-07-01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白剑峰    点击量:2738 我要说

导读:大多数国人由于没有海外就医的经历,对中国医疗的不足之处较为敏感,而忽视了中国医疗的巨大进步。倒是外国人经过对比之后,发现在中国看病并没有传说的那么难,甚至比国外还方便。

最近,一位在中国工作的瑞士朋友说,他更喜欢在中国看病。在瑞士,他首先要找自己的全科医生,假如几周后还不好,全科医生才会推荐专科医生。即便到了医院,除了做检查需要很长时间,预约手术往往也要等几个月。但是,在中国看病,有时不用预约,到医院就能挂上号,尤其是急诊效率更高。

眼下,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为中国医疗点赞。“人在船中不觉行”,一个人坐在船上,如果周围没有参照物,很难感觉到船行的速度。但是,如果有了对比,感受就不一样了。大多数国人由于没有海外就医的经历,对中国医疗的不足之处较为敏感,而忽视了中国医疗的巨大进步。倒是外国人经过对比之后,发现在中国看病并没有传说的那么难,甚至比国外还方便。

总体上看,国内的医疗质量确实比不上一些发达国家,但在很多方面并不落后。近日,《柳叶刀》发布最新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我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六十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四十八位,是中等SDI(社会人口学指数)国家中进步最大的国家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2018》显示,中国婴儿出生时的健康预期寿命首次超过美国。据统计,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7岁,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均有下降,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这些数据有力地证明,今天中国人享受的医疗服务水平并不低。

近年来,我国医疗质量水平和医疗技术能力不断提升。例如,我国麻醉技术应用人群从子宫内胎儿、新生儿到百岁老人,解决了“不敢”和“不能”手术的问题,麻醉相关死亡率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当。2017年我国完成器官移植手术超过1.6万例,位居世界第二位,移植受者生存率等质量指标位居世界前列。同时,区域协同能力得到增强,优质医疗资源有序有效下沉,县级医院技术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据不完全统计,城市三级医院帮助县级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1.5万项,50%的县医院已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和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手术。

医疗技术的进步,反映了医改攻坚取得明显成效。政府不断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逐年增加,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支出不断提高;全面推开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消了实行60多年的药品加成政策,建立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织起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医疗保障网,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在医疗、医药、医保“三医联动”的支撑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强大,有效缓解了群众的看病就医难题。

医疗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广大医务工作者的无私奉献。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达81.8亿人次,居民平均就诊5.9次,医疗服务总量位居世界之首。而我国每千人口执业医师仅2.44人,低于不少发达国家水平。这说明我国医生的工作效率是极高的。尤其是在大医院,一名医生一天门诊看七八十个病人是“家常便饭”,而发达国家医生往往一天只看七八个病人。在网上,流传着很多医生忘我拼搏的感人瞬间。有的跟腱断裂仍然拄拐站在手术台上;有的做完手术后汗水湿透衣背;有的做了30多个小时手术累瘫在地上……医务工作者们用心力体力的无私付出,不断为我国医疗发展事业增色添彩。

当然,外国人看到的只是中国医疗的一个侧面,并不代表中国医疗的全貌。纵向看,中国医疗进步很大;横向比,中国医疗差距还不小。当前,中国仍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且分布不均衡,技术“硬件”与服务“软件”不相匹配,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依然存在。我们必须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从人民群众反映最直接、最突出的问题着手,增加优质医疗资源总量,缩小区域医疗差距,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切实提升看病就医体验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