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联体开启3.0阶段

2015-06-04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点击量:1441 我要说

  为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老百姓面临的难题,北京市进行过一系列医疗体制改革。其中,医联体的探索将三甲、二甲医院和社区医院的专家、设备等医疗资源在区域内流通,格外引人关注。昨日,北京市人大针对“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构建城乡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议案进行了一系列专题调研。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在经过两年左右的试点阶段后,自今年六七月起,本市医联体开始逐渐走向居民全覆盖,这也被视为是医联体的又一次升级。

  据悉,按照北京市卫计委工作安排,医联体推进工作共分为三个阶段。初期试点探索阶段从2013年11月-2014年6月,该阶段目标为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等城区,每个区实现两个医联体的签约并运行,其他郊区县实现一个医联体签约并运行。而自2014年7月-2015年中期被称为试点的扩大阶段,最终,2015年6月-2016年底的医联体3.0版本,则要求达到辖区居民全覆盖。

  “医联体实施两年多以来,与大医院资源对接等方面,比以前更有效率。” 王艳红副院长负责六里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联体事务统筹。不过,医联体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待解。北京市医改办处长刘存良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目前医联体还没有统一的规范,组建标准还不够具体。医联体涉及卫计委、人社局、财政局等部门,最大的障碍在于各部门间的协调。首先,大医院的归属不同,比如一些大医院和社区医院分别归市卫计委和区卫生局管理,在医联体内部财政补贴方面需要协调。不同层级的医保机构在医保政策和价格上也有差别,医院级别会影响到医保定点医院选择。医联体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医院要受医保选择的限制,患者如果要下转,往往需要修改社保卡信息。

  刘存良认为,药品目录和品规不易统一是分级诊疗的另一制约因素。社区药品少,大医院开的药回到社区往往拿不到,但由于医联体内部核心医院与社区级别不一样,药品目录和品规并不能完全统一。面对这些难题,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透露,北京将出台更多细化政策。朝阳区卫计委主任师伟则向北京商报记者透露,朝阳区年内将启动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实施方案。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