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清:一项创新的技术,无数重启的人生

2021-04-30   作者:骨科在线 点击量:172 我要说


  2020年底,他的创新工作室被中华全国总工会命名为“全国示范性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而且是北京市医学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工作室。

  2020年11月,他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脱颖而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

  2019年,他获得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同一年,他还入选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领军人才”称号。

  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主任、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中国肢残矫形专家、中国Ilizarov技术主任委员、全国马蹄内翻足专业带头人杨华清教授。


杨华清教授被授予“全国劳模”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

  “创新”和“劳模”是杨华清教授身上最明显的标签。“创新是为了让老百姓从医学创新成果中获益。”15年拿下30多项国家专利的杨华清教授在接受骨科在线采访时说。

  这也是杨教授做临床研究和创新的初衷和使命,他希望他的创新技术能在全国更多地区推广应用,救助更多的少年儿童。

  再生控制技术,拯救无数“马蹄足”

  有一个这样的病人,女性,30岁,马蹄内翻足患者,严重到用脚背走路,多年寻医治疗效果不佳,后来千里迢迢从南方赶来找到杨华清教授,经过一年的治疗,她的右腿和脚可以像健康人一样走路,另外一只脚经过两个月的治疗,效果显著。


  治疗过程中的马蹄内翻足

  马蹄内翻足,顾名思义,就是患者足内翻且呈马蹄状。“普通人走路时用脚掌,而严重的马蹄内翻足的患者走路用脚背”杨华清介绍,马蹄内翻足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具有高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致残率的特性。

  “过去一般以手术为主,目前大多以石膏固定技术为主。”在谈到马蹄内翻足的治疗方法时,杨华清教授说道,传统手术创伤性大,恢复周期时间长,加之治疗方法的局限性,需要在脚上穿针,治疗过程病人相当痛苦,且治疗效果不佳。

  而石膏固定技术也有它的局限性,操作复杂,家长护理困难,患儿依从性差;容易产生肢体循环障碍、压迫性溃疡、关节挛缩僵硬、无法提高弱势肌群力量;管型石膏对肢体的包裹和约束作用,容易引起肌肉萎缩、发育落后等。


  杨华清教授认真检查病人的治疗情况

  这正是杨华清教授要攻克的难题,经过多年的研究、探索和改进,杨华清教授带领团队创新设计了“微创骨外固定肢体再生控制技术”与“肌骨加速康复治疗技术”。这个技术是在Ilizarov(伊利扎诺夫)肢体矫形术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优化,先通过可调节支具进行外固定,在体外缓慢持续地进行牵拉,使人体组织在应力的刺激下再生。无须穿针、无须开刀,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治疗成功率也明显提高。


  杨华清教授通过再生控制技术治疗马蹄内翻足

  通过此项技术,无数患者得到了及时和妥善的救治,包括上面我们提到的那位30岁的女士。不仅为病人节约了大量治疗费用,还使众多肢残患者恢复到正常生活,重拾生活的信心,点亮了他们曾经灰暗的人生。

  “目前这项技术获得了国家专利,我也希望这项技术能够帮助更多的患儿,让他们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进行治疗。”杨华清教授强调,“马蹄内翻足患者一定要早诊早治,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致残率越低。”

  守住一个初心,抓好两个关键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很多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会想办法开发新技术,或者改进原有技术,以更好地为病人服务,这就是我们当初创办创新工作室的初衷和目的。”从事一线医疗工作20余年的杨华清教授,为了给数千万残疾患者带来更多康复希望,2006年他带领团队创办了创新工作室。

  创新工作室成立以来,杨华清教授带领工作室在重度马蹄内翻足和下肢复合畸形等疑难疾病的矫形治疗方面,作出了艰辛的探索,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创新工作室所设计的一系列手术治疗器械获得了多项国家专利。截止到目前已经获得30多项国家专利,其中有10多项已经获得转化并应用于临床。

  其中马蹄内翻足三维动态矫形器就是其中一项用于治疗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医疗器械,它是一种“无针Ilizarov技术”,即不用穿针,依然应用Ilizarov技术原理,采用护具整体贴合方式调整儿童马蹄足。


  马蹄内翻足三维动态矫形器示意图


  马蹄内翻足三维动态矫形器实物图

  据杨华清教授介绍,这项专利技术可针对各种先天性、外伤、神经系统疾病等原因导致的马蹄内翻足患者使用,也可用于其他各类足部畸形患者使用,优势是没有创伤,使用、穿戴方便,操作、护理简单,在临床中应用效果显著。

  “在临床中,经常会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后,我们就会去研究和摸索,借鉴类似眼科、脑外科,甚至车轮等技术和原理,进行动手设计,通过体外的模拟,然后尽可能在不构成人体损伤的前提下逐渐应用到人体上。”杨教授认为创新是建立在临床需要的基础上,而创新的过程需要触类旁通,既要动手又要动脑,而这正是做好基础研究所必备的。

  为了守住只为病人服务的初心,杨华清教授把工作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基础研究,一个是临床工作。他认为,创新离不开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是创新的有力支撑;而临床工作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想办法解决问题是创新的驱动力。最后创新的产品和技术又回到临床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在工作中,杨华清教授既要抓研究,又要抓临床,两手抓、两促进,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病人更好的服务。

  多学科团队合作,提高医疗创新能力

  创新成果的成功转化,需要医工交叉多学科协作,比如一个产品的产出,需要工学的设计、信息的分析、管理的投入等。所以杨华清教授的创新工作室,既有骨科医生,又有康复科医生,还有生物力学、材料学方面的专家,除此之外,工作室还和其他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因此在杨教授看来,这是团队的最大优势,也是创新源源不竭的动力。

  “学科比较单一的团队,不利于深入和广泛研究。”杨华清教授举了一个例子,再生组织,包括肌肉组织、骨骼组织、神经组织、血管组织等,这些组织在显微镜下具体是什么结构,或者存在着哪些生物场,场与场之间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这都需要请相关方面的专家进行解读。

  在团队管理方面,杨华清教授善于发挥每个人的能力和优势,因才施用,比如动手能力强的,更倾向于让他去做手术;善于思考的,又有一定基础知识的,更倾向于让他去做基础研究。当面临问题和挑战时,大家会集思广益,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最终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法去解决问题。这时候,团队的力量一定是最大化的。

  保持同理心,病人的快乐就是自己的快乐

  “面对这些残疾病人,必须要有职业的神圣感,满怀悲悯之心,把自己的快乐和病人的快乐融为一体。”日常工作中,杨华清教授接触最多的就是肢体畸形的病人,所以他认为面对这些病人就要与其感同身受,这样也更容易在临床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例如在穿针过程中,如果你怀有悲悯之心,考虑病人的感受,一定是希望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和减少感染的发生。这时,医生就会建议对针的形状和结构进行改良。再比如,过去都是用尖刀给病人做手术,这种尖刀过于锋利,损伤也大,病人看着也害怕,这时我们就会建议厂家把刀变得钝一点,不要那么锋利。

  杨华清教授希望每个医生,每个学生都要怀着一颗敬畏和悲悯之心去面对每一位病人,不仅是因为他们大多是儿童,是残疾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同理心可以促进技术的改良和进步,有利于创新工作的开展。

  此外,杨华清教授还热心公益事业,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一线,2015年以来,他带领团队,在以青海省为主的西部贫困艰苦地区,实施高原骨关节病及肢残患者公益医疗救助“精准扶贫”活动。2017年至今,杨华清教授带领团队先后30余次赴西宁,并深入玉树、果洛等偏远牧区,为患者上门义诊,使众多肢残患者恢复正常生活,避免肢残患者因残致贫、因残返贫。

  在救治青少年下肢畸形的道路上,在不断面临挑战和困难的实践中,在收获一个又一个创新成果的过程中,杨华清教授正在用他的亲身实践书写着他的“劳模”人生。虽然承受了很多,但在他眼里,看到的都是经过治疗后活蹦乱跳的孩子,和因此变得幸福而快乐的家庭。

  在未来,杨华清教授会一直坚守自己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开拓创新,为中国肢体畸形残疾康复而奋斗,他认为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

  人物简介

  杨华清

  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骨科康复中心主任,全国劳模,国家级杨华清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外固定与肢体重建学组全国委员,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理事,肢体残疾康复专业委员会常委副主任委员,Ilizarov技术主任委员,马蹄内翻足学组主任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伤科分会外固定专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肢体延长与重建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四肢畸形外科主编,《中国骨伤杂志》、《中国组织工程杂志》编委。


分享到: